每日动态!慢行北京,让都市生活快慢相宜|新京报社论
持续推进慢行系统品质的改善,以更多步行和骑行的视角去优化城市规划和建设,北京实际上也在引领一种新的城市发展理念。
▲北京东小口森林公园,市民在42公里骑行道上骑行。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相关资料图)
新京报社论
沿着河边漫步,在绿荫下骑行,北京慢行交通吸引力日益增强。日前,据北京市交通委介绍,今年,本市将继续拓宽改造不满足标准的非机动车道,开展朝阳望京街道等8个慢行示范街道试点,打通二环水系4处滨水步道断点,实现右安门至通惠河12公里滨水步道贯通。
今年的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骑行成为首都市民新风尚。2023年,北京将继续推进步行和自行车系统示范段工程建设,改善慢行系统品质。上述一系列举措,就是北京在新的一年推进城市慢行系统品质改善具体行动的一部分。
2019年底,北京市就提出“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的交通发展理念。经过三年的努力,北京慢行系统品质的提升是有目共睹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北京市民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比例已经达到49%,和2019年相比,自行车出行比例从12.1%提升到17.3%;步行出行比例则从30.2%提升至31.7%。
今年北京继续实施包括拓宽改造不满足标准的非机动车道,及时施划、补涂非机动车道标线,开展慢行示范街道试点,推进滨水步道贯通等在内的多项改造行动,可以说是对城市慢行系统更大规模也更系统的升级。慢行系统品质的加速改善,将在进一步激励市民绿色通勤的同时,更好兼顾市民的健身、休闲等需求,并与城市既有的交通系统、城市风貌、生态环境乃至商业布局等实现更好融合。
事实上,慢行系统建设,本身就是一项复杂工程。它涉及自行车和行人路权的保障,城市交通规划的优化,行道树种植和绿荫覆盖等一系列配套建设。它带来的利好也是综合性的,不仅顺应了时下的绿色、低碳出行潮流,有利于满足好市民的多元化出行需求,还有助于缓解城市拥堵。此外,它还有一个可能被忽视,但实际上非常重要的功能,即能给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增添更多“慢一拍”的温情,让人们在更好领略城市不同魅力的同时,也可享受到更具人情味和烟火气、也更放松的都市生活。
这其实是一种更高层面的“升级”,那就是带动生活方式乃至观念的改变。像去年,北京就提出“自行车回归城市”的口号,并且建设了多条“漫步北京”的文旅骑行线路。这将有力推动市民休闲生活方式的多元化。与此同时,不少骑行爱好者反映,城市对骑行爱好者也越来越友好,很多餐馆、咖啡馆允许顾客推车进店消费,还有了专门为骑行爱好者提供服务的娱乐或餐饮场所。这些则在无形中,提升了城市的人性化乃至文明指数。
从全球范围来看,近年来呼吁让城市重新方便行走和骑行的声音逐渐多了起来。这种大趋势的背后,除了低碳、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也与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更加重视对“人”和“生活”的照顾有关。因为当城市道路完全只属于汽车,它也就意味着对于更接地气的生活的远离,并影响到“人”的一些最本真的需求的满足,包括对自然的亲近,对健康的追求等,从而增加浮躁和焦虑。
因此,持续推进慢行系统品质的改善,以更多步行和骑行的视角去优化城市规划和建设,北京实际上也在引领一种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它是更人性化的,也是更健康的。尤其是像北京这样有着两千多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型城市,能够在以“快”为主流的都市节奏中,为“慢生活”创造更多条件,从而实现“快”与“慢”的相得益彰,相信也对其他地方践行“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理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北京市慢行系统规划(2020年-2035年)》明确提出,到2035年,北京将建成步行和自行车友好城市。而对步行和自行车的友好,实际也可以说就是对“人”的友好。朝着这一目标,北京在慢行系统建设上所迈出的每一步,都值得期待。
编辑/迟道华
校对/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