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独独放过了他?不谈功绩不提往事,他实在太聪明了
◆文:刚子聊历史
(资料图)
◆原创作品,洗稿
、
抄袭必究
卷首导语
翻开史书,我们不难发现,历朝历代的开国之君大多有心狠手辣的铁血手腕。也正是由于看似暴戾的手腕,才成就了改朝换代的功绩。
例如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算得上最仁慈的开国之君了,而明太祖朱元璋,则没有这般仁慈了。
朱元璋剧照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大明王朝的开国元勋几乎被屠戮殆尽。李善长、刘基、胡惟庸、蓝玉、傅友德、冯胜等等勋贵先后被诛杀。尤其是太子朱标病逝后,明太祖朱元璋性格大变,以致臣工们每日上朝都战战兢兢。而号称大明第一帅的汤和,却成了为数不多的幸免者,
朱元璋为什么独独放过了他?如果要深究里面的奥秘,恐怕只有一个原因:
汤和有自知之明!
他是朱元璋的引路人
汤和比朱元璋还大3岁,而且他们还是同乡,从小在一起没少干荒唐事,比如偷地主家的牛,算得上是铁哥们了。
但这种天真浪漫的童年生活没过多久,这帮发小就各奔东西了。元末大乱,穷人家的孩子要挣一口饭吃,所以朱元璋去了皇觉寺,而汤和则投奔了郭子兴的义军。因为汤和作战勇猛,很快便以军功升到千总的位置。
郭子兴初起,和帅壮士十余人归之,以功授千户。
而此时的朱元璋过得可不怎么样,父母过世兄弟离散,为了吃饱肚子不得不出家做了和尚。但皇觉寺后来也养不起他,无奈之下只能做了游方和尚,与乞丐也没什么两样。
朱元璋25岁那年,收到了汤和的来信,邀请他一起去参加义军。
这么看,朱元璋后来的种种功绩,都要感谢汤和的引荐。
千总汤和与马弁朱元璋
刚入义军的朱元璋不过是个小卒,而汤和已经是个千总了。但汤和不计较这些,仍旧把朱元璋当大哥对待。不仅如此,朱元璋得到郭子兴的赏识,也要感谢汤和的多方帮助。后来的故事大家都比较清楚了,在汤和、徐达、常遇春等一帮老兄弟的帮衬下,朱元璋一步一步登上高位,渐成霸业。
汤和的功绩
大明开国前,汤和先后定太平占南京。与张士诚对峙时,曾打败张士诚的水军,俘虏过万人。面对守将周安的反叛,汤和曾连破十七寨,活捉了周安。
公元1367年,汤和受命征讨方国珍,先后攻下余姚、上虞等。方国珍丢盔弃甲仓惶出逃,最后被汤和招降,平定浙东全境。
大明开国后,汤和也没闲着。先后参与平西藩、北征残元、南定福建的大战。
汤和剧照
若论军功,大明的恶战猛战,几乎都有汤和的身影,且有不败的神话,
与徐达、常遇春等合称“大明三大帅”。
后来因骄纵不法被诛杀的蓝玉,
在汤和面前,最多只是个副将。
功高震主
但是在大明开国后,汤和却傻眼了。朱元璋封了六位国公,他们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 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常遇春的儿子)、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禹。
论功绩,汤和应该是六公之首,李文忠是他的晚辈,冯胜、邓禹更曾经是他的属下。
而汤和仅仅得了个侯爵的封号。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原来汤和功劳过大,而且他曾经也犯过错误,为了敲打这位功勋卓著的发小,朱元璋时不时的揪住小辫子。
当初镇守常州对峙张士诚的时候,汤和以统帅身份总领三军,仅仅是对朱元璋稍有不满便酒后失言,发牢骚说:
“我镇守此城,就像坐在屋脊之上,左右为难”
虽然是酒后的胡话,但这难免让朱元璋生疑。可能汤和只是想表达下内心的不满,但当时的情景正是朱元璋与张士诚对峙的关键时刻,
不得不让人怀疑,汤和是不是也曾想过要在这两个枭雄之间做一个选择。
汤和剧照
加上封赏不公,汤和属下的闹事,更让朱元璋对他不满,聪明的汤和很快就明白——
这是大哥的有意打压。
汤和得以善终的秘诀
面对朱元璋的无端打压,汤和显得十分淡定。聪明的汤和很明白,之所以被猜忌是因为自己功劳过大,
能力过强是一把双刃剑,处理稍有不当,天子剑就要落到自己头上了。
汤和早早的洞察到朱元璋的心思,于是在公元1388年,汤和以年事已高为由,主动乞骸骨归养乡里。
朱元璋本就不愿意让淮西勋旧长期统领军队,汤和的请辞正中下怀,于是高高兴兴地给汤和在凤阳建了一座豪宅,顺带解除了他的兵权。
而且,汤和很识趣的每年都积极去京城朝拜,跟昔日的童伴叙叙旧,拉拉感情。
更重要的是让大哥了解自己的现状,这样朱元璋才能放心。
晚年的汤和为人谨慎,从不谈论国事,更不炫耀自己曾经的功绩。将家中100多侍妾全部打发走,只和自己的妻子闭门养老。
与蓝玉相比,汤和完全有恃功而骄的本钱,但是他的低调做人,不仅保全了自己,也让后世子孙承袭了他的福荫。
汤和墓
公元1394年,汤和病重,朱元璋想见他,汤和仍旧不辞辛苦奉诏赶到了南京。此时的汤和已经病得不能说话,面对大哥的叙谈,他磕头如捣蒜。明太祖见此情形,心中对汤和的猜忌和不满一扫而空,赏赐了大量财物,让汤和回家去了。
第二年汤和病逝,明太祖追封汤和为东瓯王,让汤和的后人继承他的爵位。
汤和的后人也得到了明朝后世之君的善待,爵位世袭罔替,直到明朝灭亡。
参考文献:《明史》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从诙谐的角度解读历史,关注刚子聊历史,了解更多历史小故事。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