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洋被拐14年儿子如何找到的?线索来自另一起案件
孙海洋被拐14年儿子如何找到的?
警方侦办另一宗拐骗儿童案时发现线索,通过人像比对、DNA确认找到孩子;孙海洋夫妇与儿子相认
12月6日,广东深圳,孙海洋夫妇与儿子孙卓现场相认。新京报记者 李阳 摄
12月5日,在孙海洋家中,孙海洋手举儿子的照片。新京报记者 李阳 摄
孙海洋展示的寻子通告照片,左边是监控拍到的疑似拐骗孙卓的男子。新京报记者 李阳 翻拍
12月6日中午,在广东省深圳市公安局刑侦支队举办的认亲仪式上,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公安局民警叶争宣读了孙海洋儿子孙卓的被拐儿童身份确认书,并将其交给了孙海洋夫妇。认亲现场,孙海洋夫妇紧抱着儿子,痛哭不止。下午,一家人坐在一起,吃了一顿迟来14年的团圆饭。
新京报记者从深圳警方了解到,目前,犯罪嫌疑人吴某某已被刑拘,孙卓的养父母按照法律程序,已被采取相应措施。
孙海洋说,孩子终于找到了,希望孙卓回到深圳和他们一同生活。孙卓的养母则表示,他们会让孙卓自己选择,如果孙卓想回到原家庭生活,会尊重孩子的意愿。
揭秘
民警追踪14年,帮助孙海洋寻子成功
深圳市公安局刑事侦查局一大队副大队长朱江介绍案件侦办情况时称,今年10月,该局在侦办另一宗拐骗儿童案时,发现了孙海洋儿子孙卓被拐案的线索。
9月底,深圳警方第一次来到山东聊城市阳谷县,接触到一名疑似被拐的男孩。通过技术比对,最终确定,这个孩子是2007年在深圳市被拐的儿童符某涛。警方向符某涛询问了他的家庭情况,随后接触了他的养父母,并了解了其养父母当时收养被拐儿童的经过。之后民警发现,将符某涛抱养给这对夫妇的人是阳谷籍男子吴某某,当时在深圳务工。而符某涛的养母和孙卓的养父也是亲戚关系。
以此为切入口,深圳民警循线往上追,将犯罪嫌疑人吴某某抓获。民警们通过对比,发现吴某某的体貌特征与拐骗孙卓的嫌疑人很相似。与此同时,公安部“团圆行动”也通过人像比对,发现山东聊城阳谷县某男孩与孙某飞(别名孙海洋)被拐儿子高度相似。溯源之后,他们发现,孙卓被拐案的证据指向也是吴某某。
11月,深圳警方二度抵达阳谷。
后经DNA确认,该男孩确与孙某飞、彭某英符合亲缘关系,证实被拐人员确系2007年10月在深圳市南山区发生的拐骗儿童案件中被拐儿童。
朱江告诉新京报记者,案件前期限于当时技术手段较为落后,现场留存线索不多,民警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但都无功而返。与此同时,他们还要加强与家属的沟通、互通有无,以推动案件的侦办。14年来,这个案件历经几代刑侦,成为不少民警心中的挂念和羁绊。
今年公安部开展“团圆行动”以来,将孙海洋寻子案等三起案件作为重点挂牌督办案件。据深圳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刑警卢保磊介绍,目前犯罪嫌疑人吴某某已被刑拘,该案仍在进一步侦办中。
回忆
监控录像中,一辆玩具车“骗走”了儿子
孙海洋告诉新京报记者,儿子找到之后,他希望孙卓回到深圳,和他们一起生活。
孙海洋回忆,2007年10月3日,他在深圳市白石洲租了一间门面开包子铺。为了让当时4岁的儿子孙卓接受更好的教育,8日他将孙卓从湖北农村老家接到深圳读幼儿园,就在包子铺的隔壁。
刚上了两天幼儿园,10月9日晚上7点半左右,孙卓放学回家吃完饭,要出去玩。孙海洋叮嘱儿子:“天黑了,你不要出去。”但孙卓没有回应。孙海洋想,儿子只是在门口玩,应该不会有事。那时候他和妻子每天凌晨2点就要起来做包子,中午也没休息,他觉得有些累,就躺在床上睡着了。
不知道睡了多久,孙海洋听见妻子找孩子的声音,才知道孙卓不见了。他赶紧从床上起来,和妻子一起四处打听,“隔壁修皮鞋的说孩子被我们的亲戚带走了,带到那边去了。”他还看到,这个“亲戚”提了个皮包。
孙海洋一边朝着皮鞋匠手指的方向追去,一边拨打110报警。
孙海洋平时不看报纸,不知道有“拐卖儿童”这回事,还以为是哪户人家家里没有孩子,看到孙卓心生喜欢,自己带回去养了。后来,孙海洋从附近一家商店的监控录像中看到,一名提着皮包的男子看到4岁的孙卓一个人站在包子铺门口,就从皮包里掏出一辆玩具车,放在地上给孩子玩。两个人玩得很开心。之后,男子将孙卓带走。
孙卓被拐后,孙海洋将自家包子铺招牌换成了悬赏20万元的寻子广告。这些年里,孙海洋做了他能想到的所有的事。除了在当地发传单,他还在全国各地跑,有的时候有目的,有的时候没目的。他四处发放印有自己电话号码的传单,总是忍不住想,万一有一天孙卓在茫茫人海中看到了他的联系方式,主动来找他了呢?
寻子
被拐的孩子,成为一家人的“心结”
孙卓被拐的第二天,孙海洋的父母就从偏远的湖北老家来到深圳,帮着找孩子。但父母70多岁了,一会儿跑到广西,一会儿跑到山东,又不识字,孙海洋还要把他们找回来。找回来之后,他们边哭边闹“要孙子”,一家人总是吵架。孙海洋感到心力交瘁。
那是孙海洋一家过得最痛苦的一年。每次从全国各地回来,空手而归的孙海洋都不敢进屋,他害怕面对家人们伤心的眼神。他在乎家人的感受,但却从不在乎自己的,“我总是认为,找不到儿子我不会死的,死不掉的,不会的。”
一家人很少聊起孙卓。每到节日、儿子的生日,家里没有一个人开口。有一天,孙海洋发现,妻子的头发根全都白了。他才知道,她一直在用染发剂染发,以免他看到后伤心。
总有老家的亲戚劝孙海洋,再生一个孩子吧。“但是再生一个孩子,不可能说这个孩子也不找了。他不是一个东西,丢失了之后过两年就会忘记,而是一辈子都是想着要找到他。不知在哪里,不知过得好不好,时刻担心他。”孙海洋说。
民警、志愿者等社会各界的帮助总是能给孙海洋带来很多希望。有的民警跟这个案子跟了10年,直到调离工作岗位,仍然会在过年的时候联系孙海洋,问案子进展怎么样了。派出所里,光是孙卓的资料,就堆得很高。有的民警手机里存了几百张抓获的人贩子图片,一有能帮助寻人的新科技投入使用,这些民警就会立刻联系孙海洋。有了新的线索,民警们还会跑到当地去一一确认。
这么多年过去,孩子也慢慢长大了。但对孙海洋来说,孙卓好像永远都停留在4岁时候,鼻梁不高,单眼皮。看到小孩子穿的鞋、玩的玩具车,他很容易想起孙卓。他有时候会想象,如果孙卓还在家中,大概仍然是鼻梁不高、单眼皮的样子,长得像他的妈妈。
认亲
“终于见到孩子,很开心”
12月6日认亲这一天,孙卓给孙海洋一家人带来了山东的花生等特产。孙海洋眼里噙着泪水,紧紧握住儿子的双手,一再问他:“你什么都不记得了吗?”接受采访时他表示,终于见到孩子,很开心,再也不用到处跑去寻找孩子了。
得知孙海洋找到了儿子,演员张译也哭了。张译在电影《亲爱的》中饰演的角色韩德忠,其原型人物就是孙海洋。他打电话给孙海洋,说:“我现在还在哭,刚才已经平定了一会儿了,你(孙海洋)给我打电话,我又不行了。”
张译呼吁,要坚持普法教育,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买卖孩子都是犯罪,没有买卖就没有拐骗”的道理。他说,希望孩子被拐骗这样的人间惨剧再也不要出现。
■ 访谈
《亲爱的》编剧回忆创作过程:孙海洋的坚持非常打动我们
12月6日,得知孙海洋找到失散多年的儿子,新京报记者独家专访到影片《亲爱的》的编剧张冀,他表示听到这个好消息,兴奋了好久,“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说,这样的团圆绝对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鼓舞,我们要感谢公安部门的努力,时代与科技的进步,再加上电影人的努力,社会的关注,这真的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
电影《亲爱的》于2014年上映,主要讲述一群丢失孩子的父母去寻找孩子的故事。张冀回忆,在创作《亲爱的》剧本之时,刑侦技术远没有现在发达,例如AI找人、DNA比对,这些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在他印象中,孙海洋是一个非常执著的人,他不大爱笑,一心就想找到自己的孩子。“在创作剧本的时候我见了他,他和彭高峰(黄渤饰演的角色原型)是剧本中最典型的人物,孙海洋在那个打拐的民间组织中是非常重要的,他帮助了彭高峰,两人一同外出走遍大街小巷找孩子。2011年,彭高峰找回了失散三年的孩子彭文乐,他为彭高峰高兴,但同时他的内心极其复杂。我们当时创作的时候都觉得,能让孙海洋找到孩子可能真是遥遥无期,我们也接触了很多类似的家庭,那几年真的就只有彭高峰找到了孩子,特别理解他的无奈和心疼。”
张冀说,在创作过程中他有几次都想劝孙海洋,放下自己内心的痛苦情绪,学会接受现实让自己重新投入平静的生活,但他看到孙海洋坚定的表情,就无法说出口:“他很坚持,和彭高峰一起为找到孩子而努力,这是没有人可以阻止的,你可以体会到他的痛苦,但他的不放弃也得到了时间的馈赠,还好他坚持下来了,这非常打动我们。”
在张冀看来,《亲爱的》的创作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启发,这种影响力持续至今:“这是非常真实的社会事件,也最好地展现了电影的社会功能性,尤其是他们给予了电影非常好的人物形象,真切的质感和广大的感情,这些至今都影响着我,即使拍电影可能改变不了什么,但它可以让大家关注到这些需要帮助的群体,看见他们对于苦难仍旧迎头向上去拼搏,这部电影是有正能量的,我们很庆幸做了这件事情。”
张冀表示,未来还会持续创作具有人物情怀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电影不光是娱乐性的影像,是收获票房的途径,更应该注重它的社会价值,《亲爱的》当时票房可能也没有那么高,但你看即使过了7年,还有这么多人在谈论它,在关注片中原型的生活状态,我希望能延续这样的功能,关注到弱势群体,如果有别的类似的好作品,也可以继续尝试,拍电影能帮助人,何乐而不为呢?”
哭着看完直播,五味杂陈,最想说的一句话:祝贺孙海洋一家终获团圆,愿天下无拐,感谢人民警察!
——演员张译在《亲爱的》中饰演韩德忠,其原型即为孙海洋
14年啊,愿今后的岁月上天能一直眷顾着海洋大哥。
——演员郝蕾在《亲爱的》中饰演鲁晓娟
太好!太好!拍摄时体验生活看到的历历在目,愿天下无拐!!!
——演员黄渤在《亲爱的》中饰演田文军,其原型为彭高峰
A12-A13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徐杨 李阳 周慧晓婉
【编辑:岳川】关键词: